译者序
从未有过一位思想家像马克思这样在理论上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在实践上被人们如此之多地寄予未来新文明生存方式的期望。在资本主义不断更新形态、不断对人类生存产生冲撞的今天,在人类建构新文明的征程上,诚如德里达所言,“不能没有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理解马克思成为当下人们把握时代精神的必要前提。读马克思传记无疑是走近马克思的有效方式之一。西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传记有数十种,当然其中也充斥着一些主观性的任意图绘的现象。在中文学界,我们比较熟悉的主要是如下一些从西方学界选译的著作:《马克思传》(弗·梅林)、《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伽·谢列布里雅柯娃)、《马克思传略》(E.A.斯捷潘诺娃)、《马克思传》(海因里希·格姆科夫)、《马克思生平事业年表》(弗·阿多拉茨基)、《马克思传)(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以赛亚·伯林)、《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玛丽加布里埃尔)、《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乔纳森·斯珀伯)等,借助这些著作,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回溯与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历程。
一般来讲,如果一本思想家的传记能够超越其人生历程碎片的记叙式写作,转而追求一种内在思想历程的逻辑,并且又能够严肃、客观地在这位思想家的文本中穿梭佐证,这无疑是传记的理想模式。对于马克思传记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但又异常艰难。从这个角度看,《另一个马克思》这本著作虽说未能够完全达到这个要求,但也能够看出作者致力于追求这一目标,相信这本著作会给读者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带去很大的帮助,当然,著作中的有些内容也需要批判地加以对待。这本著作从马克思早期文本创作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一直写到国际工人协会的政治活动时期,集中阐述了其一生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其中,大篇幅细致地呈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推进过程,譬如在“历史和社会性的个人”一节,作者论证了马克思如何在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时确立起“物质生产”这一出发点,即如何超越18世纪“鲁滨逊一类的故事”(经济人的典型),包含分析马克思如何批判古典经济学家颠倒现实和停留于自然法精神的幻想之上,最终作者指明马克思在对以往经济学家的批判与重构这一复杂的思想建构中,论证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同时也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被瓦解的可能性。当然,在书中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出其在“时间一文本一思想”之间进行努力的痕迹。
本译著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徐小玲女士、贺志红女士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译著涉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直接引用了中央编译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向马克思、恩格斯中文文献翻译的同志致敬。书中还吸收了巴枯宁等著作的中文文献,也要感谢这些著作的中文译者。能够支撑我翻译完成这部著作的知识基础,还受惠于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前辈们,以及年轻的同道们,一并致谢!
本译著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21&ZD014)的阶段性成果。
孙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修订:2021年3月10日
再修订:2021年12月6日